—、行業發展歷程和階段
近年來在地區相關部委的推動下,我國碳纖維產業在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碳纖維產業進入前所未有的新的發展階段,在我國完整的碳纖維研發鏈條下的碳纖維工程化研發出現了加速發展的勢頭,初步形成了以山東、江蘇和吉林等地為主的碳纖維產業聚集地,培育了威海拓展、中復神鷹和江蘇恒神等碳纖維生產骨干企業和—批碳纖維復合材料及制品企業。根據統計,2010 年-2014 年期間,我國碳纖維產能從 6445 噸增至 15000 噸,增長了 2 倍,年均增長23.5%,目前我國生產的碳纖維全部為小絲束,其中12K 占比超過90%,1K、3K、6K各有產量。
我國的碳纖維產業在過去的 20年內實現了產品從無到有的突破,在產品品類方面。T300高等碳纖維已經實現千噸高等產業化,并成功應用于航天航空領域,T700高等碳纖維千噸高等生產線已建成,產品進入應用考核,T800高等碳纖維百噸高等生產線也已建成并批量生產,而高強高模型碳纖維M50J的關鍵生產技術也獲得突破。 2015年和 2020 年預測的碳纖維總產能將分別達到 18000 噸和 30000 噸,產量有望分別達到 4000噸和21000噸。
據統計,目前國內碳纖維生產企業中真正具有千噸高等以上產能的只有 3—4家。國內碳化單線能力與國際比較,國際較大的單線能力為 2700 噸/年,我國引進生產線單線能力為1000噸/年,雖然目前國產裝備單線能力也可以達到1000噸/年,但不能滿負荷生產,從規模效益上與國際沒有競爭優勢。直接導致了我國碳纖維生產成本的居高不下和產量不足。 2014年國內碳纖維實際產量僅3200噸,遠遠低于產能, 2007-2014年碳纖維累計產量也僅僅只有 1.23萬噸,遠遠低于理論產能。
目前我國高端碳纖維材料仍大量依賴進口,我國碳纖維市場進口產品以碳纖維、碳布、碳纖維預浸料及制品為主,據我國海關統計數據:2014 年碳纖維及制品進口量為11726.9噸,其中碳纖維 1661.4噸、碳布1836.8噸、碳纖維預浸料1293.3噸、其他材料 6935.4 噸。其中碳纖維、碳纖維預浸料和其他材料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可見我國碳纖維行業的蓬勃發展已經在—定程度少減少了對進口產品的依賴。
二、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產業政策風險
目前我國碳纖維行業被定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地區的航空航天、重大裝備制造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地區產業政策對碳纖維行業的發展起到了積好的引導作用。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均出臺了多項扶持碳纖維及相關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若上述政策發生變化,“十三五”規劃的重心從碳纖維相關行業發生偏離,則會對行業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對策:企業需要注重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以便在支持政策退出時,企業可以憑借核心競爭力保持甚至擴大市場規模。
2、下游需求低于預期的風險
碳纖維行業與下游需求聯系較為緊密。目前,復合材料在國產大飛機、無人機等各種航空航天上的廣泛應用,新能源汽車和體育器材等領域也對碳纖維材料提出了更高的產能需求。但如果未來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碳纖維類產品實際需求低于預期,則會有礙碳纖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加劇行業競爭。
對策:企業在應對下游需求低于預期風險時,可以拓展碳纖維的應用領域,同時開拓海外市場以降低我國經濟下行帶來的壓力。
3、產品價格波動風險
碳纖維行業本身存在高技術壁壘,是技術密集型行業。碳纖維產品制備技術的進步難度較大,若其技術進步緩慢,則可能存在被其他成本更低的同性能產品所替代的風險。替代品勢必加劇行業競爭,產品價格會產生波動。
對策:加強同行業企業合作,提高產品研發力度,在行業中保持先進地位。
鹽城市翔盛碳纖維科技有限公司注冊商標為“翔力”,自主開發旋翼飛機全套殼體、起落架、農林飛機植保噴灑系統、水上飛機浮筒、風動船、航空通訊頭盔、塑料增強用碳纖維、 摩擦材料用碳纖維粉、制動系統用短切碳纖維、以及碳纖維繩、碳纖維布、碳纖維理療坐墊、 碳纖維長絲特種纖維切割機等16個系列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