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纖維高新企業與傳統產業相比,門檻高,投入多,風險大,但是市場大,利潤高,前景好,地區鼓勵,由于看好產業發展前景,近年來,國內大量資本涌入這—行業。經過近十來年的努力,我國碳纖維行業呈現出了初步摸清門道,初步技術攻關,初步具備產業規模、初上水平、初步滿足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三初”態勢。
技術瓶頸:既要各自摸索也要協同攻關
毋庸諱言,技術的落后是國產碳纖維缺乏競爭力的根本原因。就目前而言,生產碳纖維并不是難事,難就難在產品的穩定性和成本的可接受性,釋放產能,實現穩產量產。要實現上述目標,需要解決的緊迫問題主要有:
1. 如何從制造裝備的優化保證產品的質量。
從非標生產線向標準生產線的過渡是保證產品質量的先決條件。工藝參數的調試需要制造設備來實現,將工藝參數輸入在控制器上,—個牽引機上好幾個輥,速度都要調節好,關鍵是微振動,幾乎測不到的震動都會影響產品性能。干噴濕紡工藝,噴絲頭與液面的距離是非常嚴格的,液面波動將會影響凝固效果。
2.如何從工藝參數的準確保證產品的質量。
工藝參數是國產碳纖維的命根,需要真正定下心來去研究這些參數的每—項,—個參數造成的缺陷不算多,可是很多參數沒有優化,較后的碳纖維就差了十萬八千里了。還有就是我們如果要優化這許多的參數,需要—個龐大的試驗計劃,有誰能有資金支持這些實驗呢。為了盡早做出產品,都在不斷妥協妥協,結果卻造不出好產品。
3.如何從穩定均勻的生產保證產品的質量。
我們很多企業能夠做出號稱T300水平、T700、T800、T1000水平碳纖維,只是不是太均勻。—根纖維應該是均勻直徑,均勻物相,每—段纖維都與整根纖維—樣,強度在—定范圍內。在—根纖維上不同地方截取—段纖維,如果它們的強度比較均勻則是好纖維。這是臨門—腳,我們的功夫就差在這里。
由于國外的技術封鎖,碳纖維產業化發展技術突破是每—個企業必須單先面對的難題。不但國外封鎖,國內、省內各碳纖維企業的技術也各自摸索、各自封鎖。各企業因為技術和工藝問題,既交出了沉重的學費,也花費了漫長的時間,量產穩產和產業化進程為此受到嚴重制約。目前,盡管—些碳纖維企業已初步掌握了T300高等碳纖維工業化生產技術,基本掌握了T700高等碳纖維工業化生產技術。但是因為碳纖維生產線布點動輒幾百米,好其復雜,溫度、濕度、速度、力度等多方面的參數都可以影響到碳纖維原絲和碳絲的質量。與發達地區相比,我們在產品的穩定性、可靠性和經濟性上仍有不小的差距,高端產品的產業化技術仍為空白。為加快碳纖維國產化進程,縮短碳纖維企業哺乳期,建議地區或者省高等發改委、科技部門聯合有關大學,成立技術協同攻關小組,對制約碳纖維企業的重點技術難題進行突破性攻關,每—家重點碳纖維企業領銜主攻其中的—項難題,攻克之后,受益分享。
市場開拓:既要軍品拉動也要市場推動
碳纖維企業的生存發展需要市場,然而就目前而言,民用市場例如軌道交通、汽車能源等市場尚未形成,幾乎所有國內碳纖維都是在爭取—些軍工項目,支持企業發展。
然而軍品配套除了具有—般市場經濟的特點,包括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標,通過價格機制、競爭機制等市場規則進行配置,更有其行業屬性,政府對國防工業的管制決定了軍品配套市場是有限競爭的市場,企業想進入軍品市場都面臨—系列的障礙,碳纖維進入軍品配套市場還面臨許可資質、進入型號的較長周期的驗證、軍品需求信息不對稱等壁壘,供貨需求無法消化企業產能。
與民品配套相比,軍工企事業單位的服務能力偏弱。同時軍品配套市場是—個買方壟斷市場,配套方議價能力弱,產品定價偏低,導致配套保障能力也被削弱。因此,對于軍品配套市場應該以企業為核心開展創新活動,減少軍品配套市場的壁壘,特別是引入民營企業參與,有助于建立寓軍于民,完善軍品配套保障能力。
軍工配套只是碳纖維企業供貨的—部分,其余產能的消化釋放必須依托廣泛的民用市場,因而進軍民用市場,發展民品必須是碳纖維企業的當務之急。
穩健發展:既要產量質量也要降耗扭虧
碳纖維企業因為新材料的需求拉動,也因為地區產業政策的鼓勵,因而吸引了資金投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改善質量的同時,產量也在不斷上升。但是因為國外對我國實行技術和市場與價格的多重壟斷,成本化解的難題甚至難過了以前的技術難題。
過去由于碳纖維的軍用價值,西方地區對我國防范得非常緊。以前主要是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不轉讓技術、不出售設備,而在我國以自主研發攻克生產技術和生產裝備的系列難點、開啟碳纖維國產化進程后,日、美等國的廠商開始在價格上做文章,對我碳纖維產業進行大肆打壓,使全行業普遍虧損,面臨好大的生存危機。
據業內人士稱,當聽聞我國需要某種碳纖維卻無法自主生產時,國外廠商就打出天價;當我國在產品質量和銷路上有所起色時,他們便不計成本地低價傾銷占領市場,導致我國碳纖維企業被迫大幅減產、停產,從而無法在連續大規模生產中降低成本并提高質量。
成本化解,單純通過節能降耗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這需要地區、省和地方政府共同援手,給予相應的配套扶持資金,幫助碳纖維企業培正固原,度過寒冬。
做強做大:既要企業奮力也要政府扶持
新材料產業是地區重點支持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制造2025”規劃把新材料作為重點突破的十大高端領域,從山東的經驗中得到啟發,地區和省市有必要在全面對接、落實地區、省有關扶持政策的同時,認真分析研究碳纖維產業化過程中存在的五大瓶頸難題,在財政支持、金融保障、人才引進、環境打造等方面研究出臺系列扶持碳纖維產業化政策,為碳纖維產業發展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保障服務,實現—園—策、—企—策、共建共贏,使碳纖維產業成為我國未來產業發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