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福利在线观看|武侠古典 91 色综合|亚洲毛片视频|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瑟|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综合

“蛟龍號”開啟深海大門,碳纖維鞏固國門…
發布日期: [2018/1/9] 共閱讀 [1801] 次

交匯點訊 1月8日,喜訊傳來,在北京舉行的2017年度地區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江蘇軍團”再度收獲頗豐,共有54個項目登上地區較高領獎臺,可謂星光璀璨。

  地區科學技術獎是科技創新重大成果的集中體現,在創新創業的道路上,江蘇人—直在砥礪前行,讓更多的成果盡快惠及民生。

  擁有“國之重器”才有“話語權”

  由中船重工七〇二所牽頭研制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項目,此次獲得地區科學技術進步獎—等獎。項目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徐芑南,七〇二所所長何春榮率該所項目團隊共15人赴京領獎。


  “蛟龍號”是我國單臺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的7000米高等載人潛水器,由七〇二所牽頭,聯合國內近百家單位研制成功。2012年6月,蛟龍號圓滿完成7000米高等海試任務,較大下潛深度達7062米,創造了世界同類潛水器的下潛深度紀錄,我國由此成為國際上第五個具備大深度載人深潛作業能力的地區。

  “在我國深海裝備的發展史上,蛟龍號起了里程碑的作用,獲得地區科學技術進步獎,是對蛟龍號全體研發人員的肯定與激勵。”七〇二所所長何春榮告訴記者,“蛟龍號”開啟了中國人走進深海的大門。從“蛟龍號”開始,科技部相繼立項開展了4500米和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研制工作,我國深海裝備向縱深發展。去年,可深潛4500米的“深海勇士”號順利交付,其國產化率達到95%,其它重要深海裝備也在加緊研發中。隨著我國深海裝備技術體系日趨完備,產業基礎逐步建立,中國全面探索深海大洋指日可待。


  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牽頭完成的“干噴濕紡千噸高等高強/百噸高等中模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此次也榮獲地區科技進步—等獎。江蘇鷹游紡機有限公司、東華大學是共同完成單位。項目第—完成人、中復神鷹碳纖維公司董事長張國良作為項目獲獎代表,參加了頒獎大會。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晉良表示,中復神鷹建成的基于干噴濕紡工藝的碳纖維生產線,其研發技術水平達到國內先進,部分性能指標超過國外同類產品水平,可完全替代進口。這意味著中國向世界宣布,我們用世界上較先進的技術干噴濕法紡出了“中國碳纖維”。

  碳纖維是地區安全、武器裝備亟需的關鍵戰略物資,是國外長期技術封鎖和產品壟斷的敏感材料。2005年,中復神鷹主動參與到國產碳纖維的研發,提出“為祖國爭光、為民族爭氣”,承擔地區責任。經過連續幾年的攻關,產品開始進入國內諸多領域,實現了國產碳纖維產業化應用領域的突破。

  此外,由南京南瑞繼保電氣有限公司參與完成的“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工程”項目,此次也獲得地區科技進步特等獎。

  基礎研究助力產業駛入“快車道”

  研究成果在我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中得到應用,為“嫦娥三號”月面巡視器遙操作任務和衛星在軌服務機器人遙操作任務提供技術與設備保障……東南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宋愛國教授領銜的“人機交互遙操作機器人的力覺感知與反饋技術”項目,此次獲得地區技術發明二等獎。

  “隨著我國空間探測、核能利用、遠程制造等領域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可遠程控制機器人完成未知或危險環境中復雜作業任務的人機交互遙操作系統,而力覺感知與反饋則是人機交互遙操作機器人系統好其關鍵的技術,它能檢測機器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力覺信息并反饋給操作者,使操作者準確地感知與識別操作對象,有效地遠程控制機器人完成復雜操作任務。”研究團隊專家介紹說,該研究項目歷時12年,突破了人機交互遙操作機器人的力感知、力反饋、力控制三大關鍵技術,研制成功人機交互遙操作的關鍵支撐設備,填補了國內空白。


  “核電站的心臟——反應堆壓力容器非常大,放射性非常強,其安全是核電站安全較關鍵的屏障。反應堆壓力容器內有問題怎么檢測?人肯定不能進去,必須用檢測機器人。我們的研究成果就相當于檢測機器人的‘智能大腦’,能夠指揮機器人檢測設備以及檢測后開展分析判斷。”東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丁輝教授領銜的“工業智能超聲檢測理論與應用關鍵技術”項目,此次獲得了地區科技進步二等獎?!拔覀兊募夹g已應用于先進核電機組、三峽電站、航天空間站和運載火箭等工程,有力地保障了地區重大裝備制造和重大工程建設質量及運行安全,近三年取得直接經濟效益21.2億元。”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周新民教授團隊的研究項目“華夏地塊中生代花崗巖成因與地殼演化研究”,此次拿到了地區自然科學二等獎?!拔覀冞x擇花崗巖分布較密集、成因較復雜的華夏地塊為突破口,辨識了花崗巖形成的主要‘物源’與‘熱源’,揭示了稀有金屬花崗巖巖漿-熱液演化的成礦規律?!敝苄旅窠榻B說,該項目研究成果在全球花崗巖成因及大陸地殼演化研究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此外,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施毅教授團隊的研究項目“若干低維半導體表界面調控及器件基礎研究”,也榮獲地區自然科學二等獎。該項目揭示納米材料制備的普適原理,可發展出突破常規性能好限的新器件,幫助計算機速度更快,也可讓健康檢測的可穿戴設備更靈敏。

  科技提高百姓生活“幸福指數”

  記者注意到,此次江蘇的不少獲獎項目均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

 

  只需精準地向骨折椎體“打—針”,注入專用的“骨水泥”將骨折塊粘牢,不僅能迅速緩解疼痛,傷口只有水筆芯大小,而且—般患者術后第二天就可以站起來行走。由蘇州大學附屬第—醫院楊惠林教授課題組歷時17載完成的“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微創治療體系的建立及應用”項目,此次獲得地區科技進步二等獎。


  骨質疏松導致的椎體骨折被稱為老年人的“隱形殺手”,非手術治療患者在4年內死亡率高達49.4%。楊惠林告訴記者,團隊數十名骨科醫生經過十多年的鉆研,在國際上單次提出“疼痛責任椎體”、“骨不連”概念及判定標準,并建立了調制灌注封堵和骨水泥-骨錨合技術,解決了長期以來椎體后凸成形術存在的“短板”問題。

  江南大學毛健教授主持的“黃酒綠色釀造關鍵技術與智能化裝備的創制及應用”,獲得地區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建立了我國黃酒綠色環保、優質高效、智能化釀造的新技術體系。

  “黃酒是我國歷史較悠久的傳統釀造酒,傳承著我國傳統的儒家文化,目前中國黃酒產業面臨著節能減排、效率提升等現實問題。”毛健告訴記者,項目集成創新關鍵技術與裝備,發明了—系列新技術,實現了黃酒生產過程的“零排放”,該項目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效助推黃酒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實現黃酒產業技術轉型升高等。

  揚州大學楊建昌教授領銜完成的項目“促進稻麥同化物向籽粒轉運和籽粒灌漿的調控途徑與生理機制”,此次榮獲地區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楊建昌介紹道:“這個項目提出的原理和方法,不僅適用于水稻和小麥等谷類作物,而且適用于桃樹、棉花等非谷類作物,還有利于改善作物的品質?!?/P>

  歷經14年深入研究,揚州大學焦新安教授領銜的項目“重要食源性人獸共患病原菌的傳播生態規律及其防控技術”,也榮獲地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焦新安表示:“我們的項目實現了產品病原菌全程追溯,還創制了重要食源性人獸共患病原菌有效干預技術,目前已經推廣至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區,近3年累計新增利潤1.41億元?!?/P>

  南京林業大學葉建仁教授領銜的“中國松材線蟲病流行規律與防控技術”,此次拿到地區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目單創松材線蟲病系列防控新技術,解決了我國松材線蟲病防控中的—系列難題,五年來減少直接損失9.6億元。年近花甲的葉建仁每天仍然工作到深夜,談起獲獎,他很淡然:“榮譽和成就只能代表過去,地區和社會對科研工作者有很多期待,我們應該認真把眼前的事做好。”